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介入治疗术中出血的共识要点

发布日期:
2012-05-31
作者:

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 赵力,李田昌; 海军总医院急救医学部 刘于红

出处: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06(9):158-161
摘要:

近年来,抗血栓治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中的应用日趋普遍和强化。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毗格雷)、静脉或皮下抗凝药(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以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剂在内的多种抗血栓药物极大建改善了缺血,提高了患者的预后。目前的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已日益普及,使得疗效提高的空间已经有限,因此着力减少治疗的副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出血已经成为ACS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预后指标。出血较缺血更为常见而且对于预后、转归和花费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有证据表明在急性期发生主要出血事件的患者在随后几个月的死亡风险增加。但是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不明确。这份共识总结了ACS和介入治疗(PCI)中出血的流行病学,出血的测量和定义,并重点强调了最近的共识性出血学术研究联盟(BARC)出血定义。共识同时提供了一份欧洲学界关于减少出血发生率、程度积后果的策略的共识。最后,关于出血的一些研究重点(临床试验中如何评价和报道出血,出血作为一个转归指标的重要性,将来的研究方向)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

部分内容仅可在
临床指南app 查看下载

阅读免费指南
发送到邮箱

收藏

分享

评论
提交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置顶